移至主內容
首頁
SLAT Blogs

主導覽

  • 首頁
使用者帳號選單
  • 登入

導航連結

  1. 首頁
  2. 部落格
  3. 肥貓的異想世界

麻瓜入坑Ubuntu指南(第1彈)

By 肥貓, 29 十月, 2020
  • 前言

這個題目說來奇怪,畢竟坊間已經有不少輔助麻瓜(非技術使用者)安裝和使用Linux,特別是Ubuntu的說明書籍,實在不需要我再寫一篇廢文。不過發現還是有很多問題,不是把說明書放在電腦旁供著就能解決。(*註:這裡的麻瓜,泛指多數非技術使用者,並沒有如哈利波特小說中的貶義。)

第一個問題在於使用者的心態,近日在校園觀察,發現許多人開始對Linux有興趣,但是總是不敢踏出第一步,導致最後說明書看完還是流於紙上談兵。但是如同小孩學走路,不管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這個第一步其實很重要,起碼你已經開始跨進Linux的世界,也終於開始向軟體大廠爭奪電腦軟體的使用權。我不想把L. Lessig的網路自由思想在這裡扯個沒完,但是如果消費者對電腦廠商預裝不想要的軟體(如Candy Crush或WPS Office),或者Windows三不五時更新後更改你的預設程式頗為反感(例如Groove音樂或Edge瀏覽器)。我的看法會稍微激進點,光是罵業者是沒用的,反正他們其實也不稀罕你用(況且你也乖乖聽話啦),應該直接以跳坑Linux來表達你的訴求。

第二個問題則是出在自由軟體社群,近來聽到「開源教」一詞令人莞爾,卻也某種程度上頗為諷刺。曾幾何時我們也開始像校園常見的基督徒傳教團,以神風特攻隊的飛行姿態,找尋落單的路人開始傳揚我們自由軟體的理念。好吧至少比起那些經常搔擾路人的傳教團,自由軟體社群是沒那麼糟糕,但是當我們能預期一群人入了坑可能會開始出現當機、檔案開不了等問題卻求助無門,延誤課業、工作,最後還被組員、老闆罵個半死時,我們到底是幫助他們,還是害了他們。

這種不確定感造成的決策惰性,其實在公共政策屢見不鮮。例如有次看《我們的島》大概提到,原本新竹縣想興建MBT(機械生物處理垃圾系統)解決垃圾問題;但是考慮後續衍生性燃料去化的不確定性,最終還是計劃改為興建傳統焚化爐,這當然引起居民的強烈反彈。我在這裡無意探討該事件中各主角的說詞是否具說服力,不過從技術官僚角度,不難想像基於規避責難(blame avoidance)的心理,自然會讓他們去選擇儘管知道不好,但至少有跡可循的方案,至於要花多少錢,居民承受空氣汙染或怎樣,只要不馬上出人命,那都是後面再來想的事。軟體也是這樣子,雖然我們常罵政府是Windows奴不知變通,但是卻也不難理解,如果一台電腦裝了Linux當機不知該怎麼修,可能會引起周邊人士的接連撻伐,一百台電腦當機會是多可怕的事,政府光是連中油、國發會、財政部(還有非六都地方政府)推ODF/LibreOffice都搞不定了,實在很難想像在Desktop跑Linux會變成什麼樣子。

當然自由軟體社群也知道要培育種子教師。不過整體而言,我們還是低估了麻瓜對於新軟體的恐懼和不確定感,或更精確地說是無法同理。一如科班出身的數學老師,很難理解為什麼一道如此簡單的習題,學生老是會算錯,但是他可能沒想過,你認為簡單的事情,對初學者可沒那麼簡單(你想代換成別科也行);好吧也許等到哪一天這些老師的小孩長大,發現教數學開始遇到瓶頸罵他怎麼那麼笨的時候,才會理解箇中道理吧。所以我認為想培育種子教師,至少要有幾個稍微懂電腦的麻瓜先跳下去,先學會游泳了才能當其他人的救生員。我雖然也是麻瓜,不過好歹高中在資訊社混過,加上有Franklin當靠山,所以在跳坑Linux的過程中尚稱順利,但是其他人呢?教麻瓜用電腦對於自由軟體社群來說,恐怕才是真正的火盃的考驗。有次上課看到一對情侶來學軟體操作(雙方應該都是麻瓜吧),當下心想比起對軟體介面的理解力、coding能力什麼的,或許愛情的力量與造就的團結才能成全一切吧。

我無意取代這些說明書的內容,你若要用Ubuntu,建議還是要有一本工具書隨時備用。例如吳紹裳老師的《與Ubuntu共舞|中文環境調校x雲端共享x Libreoffice x 架站 x dropbox自己架》便是很好的入門書,簡單介紹了常見的apt安裝/PPA安裝/dpkg -i安裝/相依性套件出問題時的解法(sudo apt install -f),這本書大致就能解決初學者6成的問題。試想一套Windows外加Microsoft Office恐怕要約6000台幣;但是這些Ubuntu都已經免費給你了(至少功能類似),實在沒必要貪這幾百塊書錢的小便宜,況且若真的不想買,也可以用借的。

  • 使用Ubuntu所需的心理建設

使用Linux雖然沒有多數人想像的難,但是也沒有想像中的簡單。但是進入下一步討論之前,可能有些觀念或迷思必須先被破除。

(*註:因為我平常用的是Canonical原廠的Ubuntu,所以我對Linux的討論也以這個發行版本(distribution,或簡稱distro)為主;若是用其他桌面系統如KDE的,請參閱其他人的說明)

1.使用Linux是不是要很會coding?

若要更精確,其實應該問是不是要電腦很厲害才能用Linux?

原則上我的答案是否,至少目前在Ubuntu,圖形化介面已經能支應日常所需。且在多數情況下,至少Ubuntu的操作型態已經與Android手機趨於一致,如果你會用Android手機,用Ubuntu上網、寫簡單的課堂報告應該沒太大問題。

但是如果要用得更好,或者出問題時做些簡易排障,你必須熟悉終端機(類似Windows命令提示字元)的常用術語。例如sudo apt install (你想要安裝的套件)之類的,但不需要程式設計常見的if/else語法,或寫迴圈之類的。就像你和外國人買東西,通常只要簡單的英文和計算機,不需用到艱澀的學術英文或三角函數。

許多人聽到終端機或command line(命令列)馬上就嚇傻了,難道我要全部學會了,才能順利用Ubuntu嗎?不過問題應該反過來,你難道是學會Windows的所有功能,才開始使用Windows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即使是用了幾年的老手,日常工作也只會用少數的那幾句而已。況且若真要談專業的系統管理,其實Windows也絲毫不簡單。其實多數人在用Windows的時候,也是從try and error開始學會的,學習Ubuntu當然也是如此。不過當你開始學會用command line的時候,或許會發現呼叫應用程式原來能如此簡單。

2. Linux介面和Windows是否差異很大?

我覺得Ubuntu介面和Windows似乎開始愈來愈像,甚至我認為是Windows最近開始模仿Linux的介面,如Windows 8/10的動態磚介面,很可能其實是從手機的介面傳過去的,具體原因我不是很清楚,但可能是和觸控螢幕的產業趨勢有關。所以習慣Windows XP/7介面的人,遇到Windows 10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格格不入。但是微軟似乎也沒有想重新設計Windows使用者介面的打算,態度似乎也是反正你久了就會習慣。所以問題反而倒過來,如果你不習慣Ubuntu的介面,或許在未來的Windows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若你真正在意的是類似Windows的開始功能表,Kubuntu(以KDE作為桌面環境的Ubuntu發行版)或許比我用的原廠版本更適合你,我國工程師研發的ezgo作業系統,便是以Kubuntu為基底,以大量佈署在中小學為目標。從這樣看來,介面差異其實不是太大的問題。

另一個初學者常見的困擾,可能是Linux無法執行大多數Windows常用的軟體。對於特殊工程領域/設計/遊戲玩家來說,這確實可能是問題。不過這問題可分成兩個層面來討論,首先是這些軟體真的必須在你的電腦上執行嗎?例如社科院常用的SPSS,通常不可能自己買合法授權(因為非常貴),所以在政大我們是透過遠端連線學校的主機來操作(好在我們使用的VMWare Horizontal支援Ubuntu),此時SPSS是不是只能在Windows上跑,就不是那麼重要;不過說到跑統計,其實愈來愈多人是用R或Python來跑(這已經算趨勢),這時沒有SPSS其實也不是那麼要緊。

又如繪圖軟體,像是Maya、AutoCAD之類的,雖然業界可能反對,但是難道真的要用這類很貴又吃資源的軟體,東西才做得出來嗎?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鑑於軟體成本的高昂,或許開源軟體才是更實惠的選擇,就像我十多年前吵著要買Adobe CS4我爸不肯,然後我就常鬧脾氣。雖然念大學時,我還是買了CS6 Master Collection的學生版授權,但是從事後的角度來看,你是真的「需要」這套軟體,還是只是「想要佔有」這套軟體,然後覺得自己很厲害?(當然現在CC改月租制之後,你也幾乎不可能「佔有」了)。到後來真正需要用到的,其實也就Acrobat而已(好啦我確實用Premiere剪過幾次片,但也就那幾次)。甚至用了Ubuntu之後,很多PDF的事情用Linux的PDF-Shuffler就能解決了,更別提剪片、影像編輯、製作向量圖等工作。

另一種類似的情況則常見於通訊軟體。例如Zoom剛出現的時候,我就納悶為什麼他要強制使用者裝一個客戶端(Client)端軟體,才能進入裡面的聊天介面;當時我的原教會為了防疫,將小組活動全面改為線上的時候,我就反對使用Zoom,這也是考慮有些不太會用電腦的人,會在登入聊天室出現很多問題,所以我就力排眾議,將小組聚會轉移到JitSi Meet上(因為JitSi一來開源,且可以在瀏覽器上執行)。結果過了不到一個月Zoom就出事了,當時我也沒想到中國間諜之類的,只是覺得他在開放性和安全性很有問題(因為安裝客戶端,就形同給予軟體某些權限變更電腦設定,這對使用者來說其實非常危險)。LINE其實也有類似問題,因為LINE本身沒有為Linux設計的客戶端程式,但是可以透過安裝Chrome的外掛套件來解套。不過對於不能在瀏覽器使用,非要你安裝在電腦上不可的通訊軟體,我大多敬而遠之,理由也和Zoom的狀況非常類似。

第二個角度,則可能和使用電腦的哲學會比較有關係。一如教理財的書會問你,這東西你是「需要」買,還是「想要」買?安裝軟體其實也是如此。雖然不否認電腦能做的事情變多了,也帶來莫大的便利;但是當電腦變得愈來愈複雜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浪費許多時間和金錢,在一些華而無實的功能上,至少不是單純地叫電腦做完重要的事情,這問題從注意力經濟興起之後變得更加明顯,更別提系統功能愈來愈複雜後,安全漏洞當然也變多了。有時候基於安全的考慮,我甚至可能考慮刻意安裝一個,最好多數軟體都不能跑的Linux系統,電腦和軟體看不懂,至少軟體也比較難在上面作怪(不過實情是,Linux的系統複雜性絕對不亞於Windows)。

3. Linux可能和現存硬體不相容?

我必須先坦承這個問題其實屢見不鮮,特別在筆記型電腦。一部份和驅動程式有關,若廠商只考慮Windows使用者的需求,當然使用Ubuntu就會處處碰壁。這問題其實可以從兩個角度討論。

第一個是現實的角度,畢竟如果像印表機不能用,這台電腦就等於報廢了。所以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你在採購硬體時就要打聽清楚,這台裝置是否能支援Linux的需求。例如我聽說Dell在美國,就有賣專門設計用來裝Ubuntu的筆電,裡面可能甚至沒有裝Windows。但是台灣的筆電似乎都以Windows為主,除少數特殊廠商之外幾乎沒有專門設計給Ubuntu的筆電。

不過一般人剛使用Ubuntu的時候,基本上還是需要兩個系統間互換(況且如果有些特殊軟體Windows才有時),所以我也不建議馬上越級打怪。比較好的方法是你在SSD上舊有的Windows不要動,你在傳統硬碟切一個約400GB的磁區給Ubuntu安裝用。這時你在買新電腦時,就要事先考慮主機板的相容性問題,我聽到市面常見的ASUS和Acer相容性似乎不太好;但是同屬台廠的技嘉(Gigabyte),個人使用經驗不錯,甚至我連鍵盤滑鼠都沒動,就能無縫接軌。

一般比較常用的外接裝置是印表機。我家裡那台用了8年的HP LaserJet,雖然不支援雙面列印(不過家用印表機,雙面列印的效果還遠不如去影印店),但是至少基本的列印功能是有的。也許未來這問題可以修好,但至少對我日常工作影響不大。況且如果你家裡/辦公室就沒有印表機,就根本不用煩惱這件事。

如果是自己組裝的桌機,因為可能根本就沒有原廠預裝的Windows授權,所以我就會索性灌全Ubuntu的系統。不過我都會建議初學者,不論是筆電或桌機,先在稍有年紀的電腦上進行,甚至要淘汰的電腦更好(但前提是硬體沒壞),建議的機齡約3-7年左右。用舊電腦做即使失敗了(重要資料仍必須事前異地備份),至少造成的破壞比較好收拾,你也比較不會痛。等到你熟悉狀況後,再考慮在新機器上做同樣的事,至少我覺得這樣比較保險。不過以Ubuntu的現狀,目前即使有Steam,多數遊戲也不能在Ubuntu上跑,用舊電腦的硬體其實就已經很夠用,新的硬體為發揮最大效益,我建議還是用Windows(特別是打遊戲或多媒體的時候)。

所以這也來到第二個角度,即使你說Ubuntu的驅動程式跑得很不好,但是難道在Windows上,你的軟硬體效能就能百分百被利用嗎?或許真會比Ubuntu好一點,但是除非你軟硬體都像Apple一樣原廠做,否則我猜也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好。當然我不否認這是Ubuntu未來要推廣至多媒體應用時,必須慎重處理的問題,不過單就以辦公的角度,卻也似乎沒那麼迫切。

就以短期目標而言,我傾向把Ubuntu當作是回春舊電腦的工具,至少在進入垃圾場之前,將其最大剩餘價值利用殆盡。我剛念大學時買的電腦,在我碩一升碩二暑假時灌Ubuntu(機齡6年),硬是被我再用了2年,直到主機板不行了才放棄。這純屬從環保和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但試想中國廣東沿海有多少這種資訊垃圾,那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有電競玩家換下來的電腦想給我,我會非常感謝XD。

4. 軟體與產生的檔案不相容

這基本上是轉換作業系統時,第一個也是最嚴重的問題。例如在寫課堂報告,遇到的問題便常是,人家用Word我用LibreOffice那該怎麼辦?

從技術的角度,Microsoft Word和LibreOffice之間的格式不相容,是個囚徒困境賽局(Prisoner's Dilemma game, PD Game),我也不期望Microsoft會積極處理生成的ODF不合乎技術規範的問題,那無異於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所以要評論國發會的ODF政策,就是至少在法制上建立一套技術規範,若有人拒收ODF你至少可以拿來跟他argue。我當然知道這種技術規範,通常是徒法不足以自行,不過至少還比較是你有沒有要將支票兌現的問題。

我的論文老闆因為懂資訊(他碩士就是念資管),也知道國發會的ODF政策(甚至我首次調查ODF推行狀況的報告,就是我拜託他幫忙的),所以很能理解我這種基本教義派的行徑,也接受我傳odt給他。但多數人恐怕沒那麼幸運。不過從伸張權利的角度(中國人就直接叫維權),權利通常不是憑空掉下來的,所以這種差異的衝突也在所難免。不過就我了解,課堂報告的多人協作一般還是用Google Docs,且通常教授看的也是PDF,此時你有沒有桌機版的Microsoft Office似乎就不是那麼重要。所以我碩班寫的課堂報告,除少數需多人協作的情況外,多半還是以LibreOffice和ODF發出。

不過日後還是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投稿期刊或研討會。這個問題我也不是沒想過,但是我確實還沒想到很好的處理方式。但我還是說,雖然很多人譏諷國發會的ODF政策是紙老虎,但是真要卯起來做,後果可能大不同。不過因為台灣受美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太深,若微軟也加入貿易談判,也像農產品一樣遊說採購軟體,台灣政府恐怕也很難抵得住。不過那是另一回事。不過至少在多數學術場合,我不認為這是太大的問題。

所以讀者不難發現,其實問題的關鍵不是軟體,而是最後軟體發出的「格式」。這也是為何後來政府在做開放資料的時候,大量釋出JSON、CSV等格式,因為這些格式能在多數的軟體上正確讀取與應用,當你特別是用R或Python做資料分析的時候。且由於Linux的軟體作者多半是各自為政的狀態,產出的檔案更需要遵循共同的遊戲規則,才能在不同軟體上正常應用。只是我不諱言Linux在多媒體應用時,軟體之間的協作會是必須優先改進的痛點。(例如可以參考Adobe Dynamic Link將製片軟體Premiere和音效軟體Audition做非常好的串接)

5. Linux是不是比較不安全

關於Linux和Windows誰比較安全的問題,其實是吵了至少10年的大論戰,我無意回顧這個吵了多年仍無明確結論的東西。不過從非技術使用者的角度,Ubuntu好歹也是一家有門面的公司在維護(他的老闆外傳是第一個上太空的非洲人),想要質疑當然是可以,我甚至很歡迎,只是又有多少用處?難道在錯誤的電腦使用習慣下,Windows加上防毒軟體,中毒的機率就真的會比較低嗎?

不過有個問題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PPA或apt install模式取得的軟體,因為他不一定是開發者自己建立的資料庫(Repository),所以確實可能有潛藏惡意軟體的風險。當然你若要把這風險繼續往上延伸,你也可以說因為任何人都可以改Linux的原始碼(就像維基百科一樣),所以Linux隨時都有被植入惡意軟體的風險。對此問題我不置任何可否,但是我只能說即使你改採閉源軟體,只要不是上帝親筆來寫程式,你就無法百分百迴避這個風險。若從簡單的民主政治的理論來說,想把出錯的機率降到最低,就是這場域上必須有一定的有能力的工程師投入,隨時揪出漏洞,這基本上就是陪審團定理想表達的內容。

所以在軟體上,我原則還是建議使用開發者較密集的軟體,例如LibreOffice, Krita, GIMP, Inkscape,至少出問題時修復的速度和機會比較大。若你是工作或寫作業,使用LibreOffice(或類似軟體)的時候,請儘量使用安定版(Stable Release)或長期支援版(Long Term Release, LTR),這類版本多設計給企業大量佈署,軟體穩定度也比較高(但是相對會少一些酷炫的功能)。

不過反過來說,難道多人用的軟體就比較安全嗎?我想Facebook發生劍橋分析醜聞之後,你就知道這其實也只是個迷思,我到現在也還是很難想像,5000萬人中鏢是怎樣的情景,5000萬人將近一個法國的人口,甚至可能超過疫情爆發前湖北省的人口。不過這是另一回事。況且你怎麼不說在中國最多人使用的通訊軟體是WeChat,地圖則是百度?當然我這些論述並不能用來保證,Linux就一定比較安全。但是與其繼續論戰,應該正本清源從基礎資安常識,例如零信任思維(即假定所有軟體或架構都可能是危險的,而事前做好預防)開始做起。

  • 小結

洋洋灑灑寫了一堆,但我認為這些是初學者在跳坑入Linux之前,必須先做好的知識與心理建設。作為推廣社群的一份子,我們當然希望在出問題的時候,能適時跳出來幫忙初學者;但是更多時候,初學者必須也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在電腦世界(即便是Windows系統)要能長久且健康地存活,必須有的基本功。而在新型態資安事件層出不窮的今日,這話似乎也異常更有道理。

當初學者成功跨出第一步,一如進入全新的Windows桌面,要開始安裝常用軟體或環境。我預計下一次也會簡單介紹,在Ubuntu建議的作法,還有一些簡易的障礙排除。

 

  • 肥貓的異想世界

部落格列表

管理日誌
LibreOffice 正體中文文件
肥貓的異想世界
軟體自由運動部落格
馬哥的大小事
My Libre World
社會派宅爸

最新文章

test title
Interview with Sandy Corzeta, Admin of Indonesia's Fediverse Instance 'misskey.id'
簡單處理在Ubuntu終端機啟動Miniconda的問題
在LibreOffice Calc利用Vlookup做精準搜尋
現在就加入 LibreOffice 團隊當全職開發者,處理 RTL/CTL/CJK 等事宜!
[JS 筆記] 可選串連、條件三元、falsy、some與includes
用QGIS + OpenStreetMap + Python 處理線形地理資料
申請墨西哥簽證的經驗談
0805 ITTS 田野筆記:與印尼開源社群的初次接觸
Setting up Mailman3 on Debian 11 (Bullseye)
試解決Zotero安裝後無法使用LibreOffice Integration引用文獻的問題
2023年5月的 LibreOffice 之月的獲獎者!
Powered by Drup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