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首頁
SLAT Blogs

主導覽

  • 首頁
使用者帳號選單
  • 登入

導航連結

  1. 首頁
  2. 部落格
  3. 肥貓的異想世界

後疫情時代教會的經營困境

By 肥貓, 14 九月, 2020

武漢肺炎疫情對經濟活動造成嚴重衝擊,對教會經營當然也不例外。受到最大衝擊的毫無疑問是財務,例如我最近去的某間稍有規模的教會,主任牧師提到奉獻金額短少了約1/3,這應該是多數教會都會遇到的問題。民眾對於經濟前景悲觀時,減少非必要支出與捐獻,至少熬過風頭是本能與常情,但苦日子過久了,也可能會演變成大前研一筆下《低欲望社會》的窘境,當年輕人沒有夢想,甚至連高一點的物質慾望,例如(假設)去鄰近的韓國、台灣、或北海道離島玩的想法都消失殆盡時,這個國家還有未來嗎?與之呈現強烈對比的,是中國仍不斷強調人民要對黨和政府充滿信心的價值觀,這和台灣前陣子說信徒要被「法喜」充滿,還真有些神似。

自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提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訓示後,該標語便被黨政系統在中國境內廣為流傳。圖為攝於烏魯木齊市紅山公園一角的標語。

回到教會的問題,有些教會採取線上直播與轉帳的方式突圍。不過觀察幾家教會,包含原生教會的作法後,還是發現離不開要實體聚會的堅持,我甚至認為是種窠臼。這說法固然有貶意,但可能也有褒義。往好處想在台灣,由於沒有發生大規模的社區感染,國內的經濟活動尚且能大致正常運作。但是也有不少論者認為,這樣過於安逸的環境,也可能讓業者與社會選擇放棄思考產業轉型,例如Work from Home的創新型態(WFH這件事目前論述是毀譽參半,但或許值得一試,至少可以減少房租與塞車等不必要的通勤成本),對台灣日後的國際競爭力也未必是好事。許多教會也因此放棄了,以科技來輔助聚會進行的其他可能性,反正不是迫切需要。我的原生教會雖然買了一個Web Cam,但是疫情緩和後就把直播關了,只做事後的影片上傳。

往壞處想,則是教會仍未能跳脫地理的界線與制約,導致留在同一個地方聚會的,終究是親朋好友、社區的同溫層,雖然這樣講有些不得體,但是在國外的一些極端案例,你在哪個社區,基本上(不管先天或後天)就決定了你的身份與階級,甚至基本上此生難以改變,當網際網路逐漸打破上述制約時,反倒是弱勢者不願也無法善用這類資源,去提高自己的能力,甚至跳槽到其他可能聚會品質更好的教會,結果長年留在同一個地方聽同一組訊息,你的福音領受當然就僵化與毫無生氣。

  • 虛實整合

因此這也導引到第一個教會管理上的問題,那就是虛實整合。由於前述的狀況其實已經挑明,如果這直播主要是對既存的會友,甚至也只是非常時期的手段,這決定也不全然錯,特別是顧及講者與會眾言論甚至肖像權等問題時的確重要,但至少就不會是我討論虛實整合的範圍。

1. 單向傳播的弊病

有些教會迄今仍然有開線上直播,例如行道會等有一定規模的教會,行道會同工的科技能力,至少從我2008年開始有觀摩就知道一直是國內的前段班,事發當下會立刻超前部署直播也在意料之內。況且這些教會,也是對於拓展事工相對積極的類型。不過許多教會仍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虛實整合的問題,也就是提供讓線上的觀眾快速參與相關活動的途徑。例如我目前(事實上)待的教會,地點在北市承德路,要每次都從新店偏遠地區親赴當地參加聚會,對我的體力、時間都是非常大的負擔,因此有時我會直接掛遠端連進去。但是講道也許聽了,甚至有時候我比當地人還清楚牧師說了什麼,但是除了朋友圈的幾個早已認識我的人之外,我能否有其他途徑參加小組等活動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因為經營網路的人,並不是很重視把影片丟出去後(至少在Facebook)對於相關頁面的公關經營,或也無意引進相關技術。許多留言之類的,可能也會處在「已讀不回」的狀態,最後石沉大海。

這種直播到了後期,很可能會流於一種單向式的宣傳,和政治宣傳沒太大差異;提到傳道人的其中一個英文術語"preacher"便很有意思,在英文的語境裡,preach頗有廣告推銷員的概念,和在街頭常看到的大聲公幾乎是同一個字。也頗像獨裁國家的政治宣傳系統,外國人當然也可以看到這些國營媒體的內容(據傳號稱資訊最封閉的北韓,其國營電視也開設了YouTube頻道),但是你不太可能與裡面的人有所互動,況且即使互動了,也只容許有「黨的論點」。這實務上也是許多教會的光景,和社會幾乎毫無交集(接不了地氣),而多半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觀眾人數比較少的時候,可能就幾個讚和短篇留言;觀眾人數多的時候,可能各種阿們、哈利路亞、感謝讚美主的千篇一律式的回應,甚至會多到讓小編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畫面似乎和我們看到有些政治集會「拍手通過」的情景頗為神似。但是這些聽眾有什麼領會,答案基本上是不知道;更別提又有多少新朋友看到了這篇講道覺得很揪心,開啟了福音的大門。如果沒有,這和GoodTV或新眼光電視台,錄了很多影片事後上網有什麼差異,教會又何需砸錢在這些網路直播設備?

2. 無法與外人連結

當然如果我開口,也意味著我正式宣佈從原生教會離開,轉移至別的教會常態性地聚會,或許當地人會開一條私人的通道,把我接上當地的人際網路。這問題我確實和當地幾個人聊過,不過他們還是希望我先確定要在這個教會委身後,再來討論下一步,這是另一個問題。但是當初教會公播聚會的目的,不就是希望讓福音跨越地理的疆界嗎?但是這幾個月觀察下來,教會的那一堵牆似乎仍然矗立在那。如果外地人能線上奉獻,也能線上聚會,小組卻似乎無法讓外地人線上參與,感覺不是很有道理。

這其中牽涉到一個頗有問題的假設,為何你必須在這個教會先有戶籍,你才能夠參與當地的小組聚會。如果你要服事,當然需要先確定你要在這裡委身,但是對於平信徒為什麼也要有個「入黨儀式」。當然小組長可能需要做一些管理,但是如果對方沒有任何行為不檢,造成小組管理上的困擾,是否非要這個人先「入黨」,可能就沒有那麼必要?創造一個制度的進入障礙,造成的福音攔阻效果,恐怕也不亞於物理上的疆界或距離。

這也是後來我和一位牧師,繼續主持一個線上小組的原因。我們首要的重點,就是打破會籍的限制,不管你是在哪裡聚會,甚至不是信徒,甚至你遠在3000公里外的新加坡甚至萬里之外的美國、紐西蘭等,你只要願意參與,準備好耳麥、必要的網路連線,就能加入我在JitSi Meet架設的聊天室討論,甚至網址也幾乎是公開的。不過要打破這個同溫層,實務上不太容易,信徒願不願意在既有小組以外拓展關係是一個問題,特別是年紀愈大,對外拓展關係的渴望會逐漸降低。而能否找到願意加入的慕道友,也很大程度是運氣。不過由於做這件事的邊際成本幾乎是0,所以我們也就讓他繼續下去。

3. 顧及外部聽眾的需要

許多教會可能認為,直播只是架個攝影機,把實況轉播出去那就行了。可是在制度上如何照顧組織外聽眾的需要,使其能跟上我們聚會的進度,卻可能未仔細思考。例如,有時候不用投影片的講者,會將要用的經文印在當期週報上,但是沒有參加實體聚會的人,卻不一定能及時拿到週報,而容易造成「落隊」的問題。另外一個類似的問題是,如果有人對這篇講道有所疑惑甚至挑戰,觀眾是否有機會得到主講者的回應?這其實也是我前面回應性的問題。雖然我現階段大概只能想到這幾件事,不過光是虛實整合這件事,便可能有很大的研究空間。目前教會對於直播的想法,仍多停留在內部區網的概念,只是為了服務轄區內信徒而設計,其實甚為可惜。也難怪2017年初,某期天下雜誌曾以「同溫層效應」描述網路看似開放,實際上人類生活仍活在部落聯盟的原始生活型態了。

  • 肥貓的異想世界

部落格列表

管理日誌
LibreOffice 正體中文文件
肥貓的異想世界
軟體自由運動部落格
馬哥的大小事
My Libre World
社會派宅爸

最新文章

test title
Interview with Sandy Corzeta, Admin of Indonesia's Fediverse Instance 'misskey.id'
簡單處理在Ubuntu終端機啟動Miniconda的問題
在LibreOffice Calc利用Vlookup做精準搜尋
現在就加入 LibreOffice 團隊當全職開發者,處理 RTL/CTL/CJK 等事宜!
[JS 筆記] 可選串連、條件三元、falsy、some與includes
用QGIS + OpenStreetMap + Python 處理線形地理資料
申請墨西哥簽證的經驗談
0805 ITTS 田野筆記:與印尼開源社群的初次接觸
Setting up Mailman3 on Debian 11 (Bullseye)
試解決Zotero安裝後無法使用LibreOffice Integration引用文獻的問題
2023年5月的 LibreOffice 之月的獲獎者!
Powered by Drupal